近期,首期心理赋能骨干教师研修班学习进入“分组研修”阶段,心理学院与上师附属学校紧密合作,针对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学生面临的焦点难点问题,依次举办了一系列专题研修活动,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为各学段教育提供有力支持。
小学组专题研讨分别于3月26日、4月1日在线上举行。3月26日,上师附属学校的教师们分享了在家校沟通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挑战,如家长对老师的表达方式理解不足、沟通效果受限、家长对学校提出的方法存在操作可行性的顾虑等。针对这些问题,乌阿茹娜副教授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她指出,家校沟通需要双向努力,建立有效且建设性的反馈机制至关重要;她建议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家长沙龙活动,由班主任和德育领导牵头,讨论学生在校表现及家长关心的开放性问题,从而直接获取家长需求,并为家长提供建议反馈渠道。4月1日召开了第二次小学组专题研讨会,上师附属学校的老师们介绍了ADHD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特殊挑战,向专家寻求针对性的教学策略。蔡丹教授对此进行了深入回应,从心理学角度剖析了ADHD孩子的认知加工模式与情绪调节特点,强调家校合作与个性化教学的重要性;他建议学校与家长共同努力,为这些孩子创造一个更加包容与支持的学习环境。
初中组专题研讨分别于3月28日、4月3日在线上举行。3月28日,上师附属学校的与会教师纷纷分享了各自在学校中遇到的初中生手机管理难题,如学生沉迷手机游戏、夜间过度使用手机影响睡眠、因手机使用与家长产生冲突等。针对这些问题,专家团队指出,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手机使用不当不仅会影响学业成绩,还可能对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学校和家庭应共同努力,加强对学生的手机使用引导和管理。学校可以制定明确的手机管理规定,并通过班会、家长会等形式加强宣传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手机使用观念;同时家长也应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了解孩子的手机使用情况,并引导孩子合理使用手机。4月3日召开了第二次初中组专题研讨会,上师附属学校的老师们分享了多个亲子沟通中的实际案例,指出了沟通中存在的难点与痛点,如孩子掩饰想法、家长后置矛盾等。崔丽莹教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专业点评与拓展,她从心理学理论出发,强调了换位思考、增进理解在亲子沟通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改善亲子沟通的具体策略。
高中组专题研讨分别于3月24日、3月29日在线上举行。3月24日,上师附属高中的教师们表示,随着高中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学业压力。部分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压力下,出现了情绪耗竭、去个性化、低成就感等学业倦怠症状,尤其在毕业班学生中,考试焦虑现象尤为突出。同时,名额分配政策的实施也让部分重点高中的学生感到了能力的落差,而职校学生则因AI技术的快速发展而感到未来职业前景的不确定性,产生了“学历无用”的观念。针对这一系列问题,陈宁教授提出了加强入学适应教育、期望管理、激活策略及跨领域融合等应对措施,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高中生活,减轻学业和心理压力。一线教师则分享了各自在应对学业倦怠和考试焦虑方面的实践经验,如建立学生数据库、实施个性化辅导方案、开展全员导师制等。3月29日召开了第二次高中组专题研讨会,上师附属学校的老师们分享了高中生在成绩落差、人际交往及生涯规划等方面面临的挑战与应对举措。与会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探讨了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高中生活,提升综合素质。贺雯教授针对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特别是非自杀性自残行为进行了深入剖析,从心理学理论出发,分析了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与机制,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干预建议。她强调,学校应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与支持,共同构建家校协同的心理健康干预体系。
首期心理赋能骨干教师发展研修班以“集中讲授、分组研修、展示互学、实地参访、返岗实践”学研访一体研修模式开展。此次多学段联合研修活动,不仅促进了心理学院与上师附属学校之间的紧密合作与交流,也为各学段教师提供了宝贵的学习与提升机会。通过深入探讨、经验分享与策略研讨,教师们共同为优化教育模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贡献了自己的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