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1日上午9:30,中山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罗思阳应邀在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苑楼D座401室举办题为《文化组学与天人合一观》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聚焦气候变化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议题,吸引了校内外师生及跨学科学者的广泛关注。
罗思阳副教授现任中山大学社会文化与情感神经科学实验室负责人,长期致力于跨学科研究。其研究领域涵盖计算文化神经科学、社会情感神经科学及面向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交叉科学,尤其在文化演化、复杂情感行为的神经机制及多尺度数据融合研究方面成果卓著。他提出的“文化组学”框架,为解析文化与环境协同演化提供了创新视角。
面对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挑战,罗思阳教授指出,单一学科视角难以应对复杂系统的动态关联。他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蕴含深刻的生态智慧,为理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哲学基础。通过融合仿真人工社会、历史民族志、心理行为实验及神经影像技术,并结合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等前沿方法,罗思阳团队揭示了天气变异性如何通过环境适应性行为塑造文化价值观,并解析其背后的心理机制与神经基础。
讲座中,他进一步阐释了文化组学(Culturomics)的核心要义——从系统科学视角整合地理环境、生态生命与社会文化心理数据,探索气候变化与文化文明演化的深层联系。这一跨尺度研究框架不仅突破了传统还原论的局限,也为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路径。
讲座尾声,罗思阳教授与在场师生就“文化价值观的量化分析”“人工智能在文化研究中的伦理边界”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与会者纷纷表示,此次讲座深化了多学科协作的认知,为心理学、地球科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的交叉创新注入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