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馈是创造力提升的关键驱动力,然而以往研究对个体如何从反馈中获益的认知不足。为弥补此空白,本研究将反馈置于社会互动情境中,探索人际反馈影响创造力的认知和神经机制。本研究采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fNIRS)测量互动反馈过程中提供者-接收者在前额叶皮层及右侧颞顶区域的人际神经同步(Interpersonal Neural Synchronization, INS)。参与者随机分配至四组(人际反馈组、单向反馈组、无关交流组、无反馈组),并在反馈后完成创造力任务以评估其创造力习得(直接学习)和迁移表现(新情境应用)。通过编码互动对话内容量化反馈吸收的三种关键行为模式(忽略、复制、应用),解析其与接收者创造力表现的对应关系,揭示创造力提升的潜在认知过程。
主要发现如下:与前测相比,人际反馈组接收者在创造力习得和迁移表现上均显著提升,其余三组创造力提升有限;应用反馈与创造力提升呈正相关,忽略反馈与创造力提升呈负相关。更重要的是,相较于其他条件,人际反馈在额上回(Superior Frontal Gyrus, SFG)和顶下皮层(Inferior Parietal Cortex, IPC)表现出显著增强的INS,且与创造力习得及迁移的提升相关联。此外,与忽略反馈相比,人际反馈组个体在应用反馈时的INS进一步增强。
本研究凸显了互动反馈环境的重要性,且有效的反馈不应仅仅作为信息传递的工具,而应积极引导接收者整合和应用反馈信息。研究深化了对人际反馈提升创造力的认知及神经机制的理解,对创造力提升与教育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近期接受于npj Science of Learning (JCR Q1, 五年影响因子IF = 4.4)。心理学院罗俊龙教授,讲师李杨卓与教育学院教师发展中心讲师张国平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心理学院博士生尹俊婷为论文第一作者,博士生金哲宇、张裕煊、李雪宁等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论文信息:Yin, J., Jin, Z., Zhang, Y., Li, X., Li,Y., Zhang, G., & Luo, J. (2025). Applying, Not Ignoring: How Feedback Uptake and Neural Synchrony Drive Creativity. npj Science of Learning. 10,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