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生来就具有探测他人的注意焦点,并据此指导自身注意的能力,这一现象被称为“社会性注意”(social attention)。社会性注意的能力是许多复杂的社会认知技能(如心理理论、语言)发展的基石,对于人类的生存发展和社会交往至关重要。
以往研究大多采用无意义的字母或光栅作为社会性注意的探测刺激。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需要探测的事物往往较为复杂且具有一定情绪意义(如奖赏、威胁)。对于这类目标的快速探测具有重要的生存与进化价值。目前,尚不清楚目标情绪内容能否后验地特异性调节社会性注意,及该调节能否拓展到意识下。
本研究采用两种不同类型的社会线索(即生物运动和面孔)及非社会箭头线索并结合改编的中央线索提示范式、连续闪烁抑制技术对这一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究。在实验一中,研究者在屏幕中央呈现了一个生物运动光点小人(向左或向右行走)。随后,在屏幕的左侧或右侧会出现一个目标探测物(中性、消极、积极),被试需要快而准确地按键判断目标的位置。为了进一步探究这一效应能否拓展到另一种社会线索(眼睛注视)诱发的注意效应,在实验二中,研究者将中央线索替换为了向左或向右看的眼睛注视线索。此外,为了探究这一调节是否特异于社会性注意,在实验三中,研究者将中央线索替换为指向左侧或右侧的非社会箭头线索(图1)。

图1 实验1-3流程图
进一步,为了探究目标情绪能否调节无意识社会性注意及其特异性,研究者采用连续闪烁抑制技术将中央线索(生物运动、注视、箭头)掩蔽到意识下(即在优势眼呈现掩蔽,在非优势眼呈现刺激)。在实验结束后,被试需要完成意识检测,以确保中央线索被掩蔽到了意识下。意识检测流程与正式实验类似,只是将被试的任务变为判断中央线索的指向。

图2 无意识实验流程图及意识检验流程图
意识上实验结果表明,消极目标特异性增强了生物运动和眼睛注视诱发的注意效应,但这一效应不能拓展至非社会箭头线索诱发的注意效应。意识下实验结果则进一步发现,当且仅当目标为消极时,无意识社会线索(眼睛注视、生物运动)能够诱发显著的注意效应,而这一现象在无意识箭头线索上不存在。

图3 实验结果图
总的来说,本研究发现,消极目标情绪能够对意识上与意识下社会线索(生物运动、眼睛注视)诱发的注意效应产生后验调节,且这一调节不能拓展至非社会箭头诱发的注意效应。这一结果表明,社会性注意是一个动态过程,能够受到环境中情绪信息的后验调节。并且,大脑中似乎存在着一个专门的 “”社会性注意探测器“”,能够在意识上与意识下水平敏感地探测负性情绪信息。
该研究获得2030 “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广东省重点研发计划、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专项资金、上海市“超级博士后”、博士后面上项目等资助。
成果已发表于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师资博士后袁甜为本文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王莉研究员为本文通讯作者,上海交通大学陈安涛教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蒋毅研究员为本文共同作者。
论文信息:
Yuan, T., Wang, L., Chen, A., & Jiang, Y. (2025). Negative targets specifically enhance conscious and unconscious social attention.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00, 1–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