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海师范大学第十九届“都市文化”研究生学术论坛“都市文化与人机共融”主题论坛成功举行

来源: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发布时间:2025-11-10浏览次数:54


118日,由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研究生工作部主办,心理学院和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共同承办的2025年上海市第十七届“都市文化”研究生学术论坛“都市文化与人机共融”主题论坛在徐汇校区东部教苑楼C座一楼多功能厅举行。市教委高教处副处长杨雪、校党委副书记杨海燕、研究生工作部部长韩刚、承办学院主要负责人及师生代表等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心理学院院长蔡丹、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主持工作副院长潘建国主持。

杨雪副处长在致辞中代表市教委高教处对本届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她指出,研究生教育是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协同发展的关键结合点。本届论坛以“都市文化与人机共融”为主题,既传承了传统优势,又紧密对接国家“人工智能+”行动部署,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她希望学校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深化跨学科协同,将学科交叉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与创新优势;同时勉励青年学子在交流碰撞中拓宽学术思路、激发创新激情,为推进教育强市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

校党委副书记杨海燕首先代表学校欢迎全国18个城市23所高校的同学及到会专家,感谢校外专家长期支持学科发展、师生积极参与活动。她从办学规模、学科优势、办学目标等方面介绍学校基本情况;特别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持续为研究生搭建高质量学术交流平台,连续十九年举办“都市文化”研究生学术论坛就是助力青年学子提升学术视野,迈向更高层次的学术舞台。她希望同学们既要扎根都市文化土壤、守护文化温度,也要主动拥抱科技变革、突破学科边界,为“人机共融”的时代命题贡献青年智慧。会上,她宣布第十九届“都市文化”研究生学术论坛正式开幕。


会上,举行了“跨学科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揭牌仪式。该基地是研究生院、研究生工作部指导下的一项改革试点,基地主要推动心理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构建“人才培养协同、科学研究协同、社会服务协同”的三维合作模式,全力打造跨学科育人共同体,致力于培育兼具扎实心理科学素养与前沿信息技术、工程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在开幕式后,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院长李先春教授,上海海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周日贵教授分别带来了《人工智能背景下心理学研究及应用》与《基于船岸协同通信的智能营运一体化全流程平台研发与应用》两场主旨报告。报告精彩纷呈,现场互动热烈。

本次论坛共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120篇论文,经严格评审,18篇入围分论坛汇报、15篇参与展贴汇报。在“智慧城市与美好生活”“人机互动与心智发展”“智能时代的教育重塑”三个分论坛中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学子踊跃交流。上海海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周日贵、上海大学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副院长骆祥峰、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王燕、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谭鑫、上海体育大学心理学院栾梦恺、上海交通大学心理学院王立卉等六位专家学者担任点评嘉宾,为同学们的论文提供了专业指导。

论坛的闭幕式由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袁非牛教授主持。心理学院副院长陈宁教授进行学术论坛总结点评,他充分肯定了参会论文的学术质量与创新价值,认为研究内容扎实、视角新颖,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经评审,三个分论坛共评选出一等奖3篇、二等奖6篇、三等奖9篇。

校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张皓月在闭幕致辞中表示,本次“都市文化与人机共融”主题论坛汇聚多方智慧,通过高密度的学术交流充分发挥了研究生教育的“催化剂”作用。他强调,党的二十大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提出明确要求,国家也正以教育数字化塑造发展新优势,期待同学们勤学善思、学以致用,在比学赶超中持续进步,并祝愿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迈上新台阶。

至此,第十九届“都市文化”研究生学术论坛圆满结束。这场跨学科的思想碰撞,不仅为“都市文化与人机共融”的时代命题贡献了青年智慧,更展现了学校在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培育创新人才上的坚定步伐。展望未来,上海师范大学将继续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激励广大学子在探索未知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更多力量。